鋰電池自放電簡單來說:就是電池在開路靜置過程中電池電壓下降的一種現象,自放電有兩種形式,第一是損失容量能夠可逆得到補償的自放電;第二種是損失容量無法可逆補償的自放電,但無論是那種自放電都對鋰電池有一定的影響。
針對可逆容量損失:主要是指經過再次充電過程容量可以回復的現象;可逆容量損失的原因是發生了可逆放電反應,原理跟電池正常放電反應一致,不同點是正常放電電子路徑為外電路,反應速度很快,自放電的電子路徑是電解液、反應速度很慢所引起的自放電。
針對不可逆容量損失:主要是指容量損失不可逆則表示容量不能恢復,1、體現在正極與電解液發生的不可逆反應易發生結構缺陷的材料。2、化成時形成的SEI膜就是為了保護負極不受電解液的腐蝕,負極與電解液可能發生的反應。3、:電解液自身所帶雜質引起的不可逆反應損失了電池容量。4、制成時雜質造成的微短路所引起的不可逆反應造成個別電池自放電偏大的最主要原因。
從上前兩種自放電方式可以看出:鋰離子電池內部發生的副反應是非常復雜的,在鋰電池制造過程中要經過多方法的測試如:1.測量電池擱置一段時間后的容量損失;2. 測量一段時間內的K值, 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種類、隔膜厚度種類、存儲的時間、存儲的條件及測試的初始電壓等。
除以上的各種測量以外,在電池組裝時,還要對電芯進行預測,然后再進行電池配組,制定電池出廠電池及容量,最后才對電池自放電進行測試,在這一過程中影響電池自放電的因素很多,針對自放電過大電池的不可逆容量損失很大,因此可以將電池擱置至少一個季度后重新分容,容量沒有明顯衰減,則認為其沒有問題。
在大多電池生產廠家對電池的自放電微小時都可忽略,由于電池在長時間的充放電及擱置過程中,隨環境條件發生化學反應,引起電池大自放電現象,這使電池電量降低,性能低下,不能滿足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