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又添佳績,其主導的纖維動力鋰電池隔膜技術有望分別在北京和山東實現產業化。
北京方面的消息稱,在對中科院理化所開發的原創技術——納米纖維動力鋰電池隔膜技術支持的基礎上,2010年由北京市科委再次出資,以股權投資和股權激勵的形式由大型市屬國企、科研院所共同組建首科噴薄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開展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工作,2012年1月順利建成了30萬平方米/年納米纖維動力鋰電池隔膜中試線。今年6月,公司生產的首批送檢隔膜基礎指標達到預期水平。
北京的鋰電池隔膜在工藝上被稱為靜電紡絲法,目前,該工藝專利所有者噴薄公司共申請鋰離子電池方面的專利7項,其中6項中國發明專利,1項國際發明專利。新工藝對降低動力電池成本、提升安全性有重要影響。
山東青島方面的消息稱,歷經三年多的科研攻關,中科院青島能源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安全性阻燃生物質復合材料的動力鋰電池隔膜。今年年底之前,這種鋰電池隔膜將完成自研設備的改進和工藝優化工作,與北京方面的產能相一致,預計明年將形成年產30萬平方米的生產能力。
兩個地方的新型鋰電池隔膜都是應用了中科院的薄膜技術,該技術以生物質纖維素為原料,采用自主技術工藝開發出生物質復合材料隔膜,纖維素來源于自然植物,具有熱穩定性好,綠色可持續等多種優點。
國內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并不多,且都是中低端產品,是實現動力鋰電池材料國產化的重要難題,雖然隔膜是一種輕型化、薄型化產品,但其成本卻占到動力鋰電池的40%,因此,國內實際上還沒有實現鋰電池材料的完全國產化,中科院的技術一旦應用到中國動力汽車企業,或許將打破這一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