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作為電動車的關鍵部件,一直是人們的投資熱點。但是近年來由于電動車市場遲遲無法打開,各國政府在電池上的大量投入也幾乎成為泡沫。
目前,不僅在我國,在美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純電車的銷量均遲遲難以突破。我國政府的目標是至2015年,純電動車及混動車的銷量需達50萬輛,但是去年我國的數量才達到8000輛左右,顯然離目標數目相距甚遠。在日本及美國,純電動車的銷量也不容樂觀,日產聆風的近期銷量更是屢創新低。
目前,投產純電動車的車企寥寥可數,但是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卻大力推進車用動力電池的投產。這也導致了近年來車用動力電池供過于求。據了解,美國奧巴馬政府于2009年,就宣布資助24億美元推動美國車用動力鋰電池發展。但是三年過去了,這筆錢建立的電池廠要不處于閑置狀態,要不低于預計產能。而主要問題還是電動車市場無法撬動。
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資助款的接受者不得不去爭搶有限的客戶。接受了1.16億美元的資助的美國Dow Kokam公司,目前雖然搶到了一些小客戶,但是還是缺乏較大的汽車制造商。事實上,即使是與大型汽車制造商有合作的受資助企業也在苦苦掙扎中。如LG化學雖然向Chevrolet’s Volt供應汽車電池。但是其用政府資助的1.514億美金在荷蘭、密歇根州建立的電池工廠至今還沒有生產任何電池。
在我國,投資車用動力鋰電池生產的廠家也越來越多。但是在產能過剩的局面下,其實際產能也不得不大幅度削減。值得關注的是,包括美國通用在內的很多車企,采用的均是亞洲廠商提供的電池。毫無疑問,亞洲廠商生產的電池存在價格優勢。因此,作為車用電池廠家,要保證產品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在保證電池質量的同時,還需要更好地控制電池成本,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投資成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