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11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小型鋰離子電池生產大國,在未來幾年,日本的小型電池產業會更多地向我國轉移,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高端產品技術的開發,不僅僅是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也必將帶來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全面技術升級。 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辦公室里,黃學杰信心十足地展望未來:“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將是未來的主流。預計到2020年,全球超過50%的汽車將會是混合動力汽車或者電動汽車”。
我國電動汽車特別是混合電動汽車在未來幾年里預期將有快速的發展,相關技術的突破,可為我國的正在開發的混合電動汽車提供高功率鋰離子電池的支持,確實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黃學杰說。 基于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能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電站需要儲能電池來實現穩定的輸出,同時,分散式電網調峰、大型電動車輛和后備電源也迫切需要長壽命蓄電池,基于經濟和使用要求考慮,儲能電池單體的容量一般做到100安時以上,錳酸鋰已不能滿足如此之大的電池的安全性要求,“十五”和“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又就儲能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的研發進行了布局,物理所黃學杰領導的課題組從2001年起即承擔磷酸鐵鋰等新型正極材料研究的863課題,開發出高電導的氧空位磷酸鐵鋰。磷酸鐵鋰等磷酸鹽正極材料熱穩定性高和鋰嵌入脫嵌過程體積變化小也為電池的長循環壽命奠定了基礎。“十一五”期間黃學杰和他的同事李泓研究員分別牽頭承擔了新型磷酸鹽體系正極材料和納米負極材料。“預期到2010年前,我國的鋰離子儲能電池材料將進入產業化,我們已做到生產一代、開發一代,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再能做到儲備一代。”黃學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