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鋒號吹響了,卻發現沒有沖向前線的武器,中國電動車市場正遭遇著這樣的尷尬
4月10日,在工信部牽頭召開的關于電動車產業發展的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代表及企業人士,都在翹首企盼電動車產業化的最大“攔路虎”——充電站等配套設施問題將得到解決時,最終情況卻表明,夢想照進現實并非想象中那樣觸手可及。
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混合動力車型上牌量僅為2617輛。而相比混合動力,電動車的推廣難度似乎更大——
截至2009年3月,比亞迪F3DM電動車依舊沒有開始針對個人銷售,**和企業采購總量僅為80輛。此外,曾服務奧運的長安杰勛和奇瑞A5BSG,也都一直沒有正式上市銷售。
“如果建專業的充電站,比亞迪F3DM可實現1個小時充滿電。如果是普通的家用充電器,則需要7~8個小時的充電時間。”比亞迪公關經理徐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F3DM也只有等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出臺,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之后才會正式開始針對個人銷售。
事實上,配套設施正是電動車實現產業化的關鍵,無論是插入式混合動力車還是純電動汽車,都嚴重依賴城市快速充電網絡。“如果充電站也像加油站一樣多,中國一定是電動汽車的天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此前也認為,充電站不能普及是電動車面臨的最大問題。
電網角色
充電站必須要建,但企業自身卻沒有這個條件。主要原因并不是建立充電站需要高達數百億的資金,而是任何汽車企業都不具備獨立參與電力投資的資質,這一任務只能由國家電網來承擔。“配套設施的建設,單個企業完成不了。”國家電網相關人士也坦陳,除資金因素外,大范圍的建設充電站,需要向**申請建設土地。
在此期間,許多汽車企業都跟國家電網人士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相關**部門也在其中多次與國家電網溝通,但充電站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國家電網似乎也有“苦衷”:在電動車缺乏大規模商業化前景的情況下,國家電網如何能甘愿冒巨額投資的風險?"
“至少在2015年前,國家電網不會考慮大范圍的建設充電站。”國家電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國家大規模興建加油站,也是在汽車大規模私有化之后進行的,“在電動車進入廣泛應用期之前,大規模建設充電站只會浪費資金和土地資源。”"
但問題是,沒有充電站就無法形成電動車的廣泛應用,這兩者是相輔相成關系。也許是迫于各方壓力,國家電網相關人士態度開始變得相對緩和:“長期來看電動車是有前途的,明擺著是掙錢的事,干嘛不做?”
據其介紹,目前國家電網已參與建設了7條電動公交線路,建了三座充電站。但這一“績效”離業內普遍認為的“中國電動車市場將需要近萬座充電站”的目標,仍相去甚遠。
據國家電網相關人士表示,預計電動車的示范應用期還將持續5~7年左右時間。“要先在小區、酒店、寫字樓等車輛集中的地區建,然后再逐漸擴展到城市路政系統。”上述國家 電網人士表示,“眼下,國家電網正在封閉地進行電動車產業化各個相關環節的項目研發,旗下八個子公司都分別領到了各自的題目,包括充電監控系統以及電池快速更換系統的研發等。
但國家電網的“含糊”態度還是引來了許多企業的不滿。“目前國內多數企業都已經開發出電動示范車型,要實現批量生產就需要大量的專用配套設備。”東風電動車公司研發工程師石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多數電動車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也是因為配套沒跟上,形成不了規模效益。
“組建運營公司,由國家電網、鋰電池廠商、中石油、中石化和投資公司組建多個電動車運營公司。在國內籌建動力電池租換站,發展多種方便用戶的充電服務。”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陳立泉對說。當然,前提仍是需要國家電網的大力參與。
“電動車大規模商業化推廣,需要電池工業和電網、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必須突破各行各業之間的門檻,打破封閉式的運行狀態,高度重視跨行業聯盟和合作工作。”工信部副部長苗圩的表態,一定程度上與陳立泉的想法不謀而合,但究竟如何合作,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