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成本構成中,電池就占了大約一半。擁有一家電池企業,就意味著擁有50%核心技術的成本控制權。其中,鋰離子電池因重量輕、儲能大、壽命長等特點被視為理想的動力電池。成都兩家民營科技公司黃銘鋰動力和牧甫生物科技,聯合進軍鋰電池領域,采用納米磷酸鐵鋰作為電池的正極材料,引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家863計劃課題組的關注。2月24日,從在成都召開的波色愛因斯坦修正理論運用于納米磷酸鐵鋰研討會上獲悉,這項新技術對于未來的高性能電池制造具有里程碑意義,產業化、規模化后將改變鋰電池全球格局。
新技術擁有者是成都高新區企業成都黃銘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發明者黃銘首先對波色愛因斯坦修正理論運用于納米磷酸鐵鋰項目進行了詳細講解。來自中國工程院、鋼鐵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大學、湘潭大學的國家院士和專家教授隨后圍繞相關理論和運用技術進行了熱烈探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干勇以及863計劃課題組組長周少雄專程參加了研討會。干勇認為,這項技術是重大理論突破,而且具有良好的產業化前景,有可能把中國的新材料研究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據介紹,該新材料可極大地提高電池的循環次數等性能,其安全性能與循環壽命遠遠高于其他材料。以電動汽車的電池為例,使用傳統工藝的電動車電池使用壽命大約一到兩年會出現問題,而且動力也不足。“采用新技術生產的電池將極大地改善上述指標,其中循環次數換算成使用壽命可延長到5年,并且可以讓整個電池的成本下降15%。”
據了解,該公司納米磷酸鐵鋰項目已完成中試,形成了600噸的年產能力。“600噸的規模足以躋身全國前三的行列。”黃銘說。為了擴大規模,他們到四川廣漢經濟開發區建設萬噸級的磷酸鐵鋰材料生產基地,已實現量產。今年將形成每年3000噸的生產能力,預計到 2014年將達到年產萬噸級的規模。 自上世紀60、70年代以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燃料電池的軍事和航天應用轉向民用發電和作為汽車、潛艇等的動力源。世界各著名汽車公司相繼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展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開發研究。《時代周刊》將燃料電池列為21世紀10大高科技之首。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第二大鋰電池出口國,但在核心技術、多項關鍵材料仍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