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前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見到記者時,“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副總工程師湯衛平激動地起身走過來,帶著家大叔般的親切笑容說道:“你們知道嗎?這次天舟一號上的供電系統第一次大規模使用了鋰電池,這標志著中國航天進入了嶄新的‘鋰電時代’!”鋰離子電池在航天中投入使用。
湯衛平自從7年前放棄國外優厚待遇舉家回到中國后,就一直在追求“鋰”想的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鋰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多地用于各個領域,也將造福我們的后代子孫。按理說,我國鋰資源相當豐富,但70%的鋰資源存在于青藏高原的鹽湖鹵水中,因缺乏提取鋰的技術而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湯衛平在剛加盟空間電源所得時候,就把目光瞄準了“鋰資源提取”這個高科技領域上,掌握著鹽湖提“鋰”核心技術的他一年中先后四次帶隊前往青海東臺吉乃爾湖考察,從上海坐飛機到西安,再轉到西寧5個小時,從西寧坐火車到格爾木8個小時,再驅車前往鹽湖又要4個多小時,不僅要經過2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還要承受強烈的高原反應,隨行的二十多歲的小伙都已經開始頭痛乏力邁不動步了,但一到當地,湯衛平卻顧不上休息,立即前往現場進行考察。他不顧一切,為了追求理想,顧不上自己五十出頭的年紀,想一個小伙子一樣有激情有活力,去做自己想做,敢想敢干。
是的,敢想敢干,是研究所里年輕的后輩對“湯老”的一致評價。在他的帶領下,鋰電池技術研發班組向更高尖技術一步步邁進。針對近年來頻發的手機電池爆炸事件,湯衛平和同事們經過長期研發,研制出全固態電池,“通過使用固體材料代替現在的液體溶劑,避免了高溫高壓下液體溶劑易燃易爆的缺陷,而且固態電池的比能量密度較高,也就是說,今后我們的手機待機時間會更長。”
另外,湯衛平還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開發出了全固態薄膜電池,他的厚度就像一張紙那么薄,這種電池將來會用在智能卡、傳感器以及醫療行業的電子標簽等高新領域,目前他們已經引進了先進的設備,下半年準備投入試生產,預計很快就會應用到市場中去。
湯衛平盡管一心忙于事業,但是他只要一回到家中總是喜歡陪著孩子們一起學習、做實驗。大兒子如今已大學畢業,從事新能源汽車開發;讀初中的小兒子發現校服上常有洗不掉的墨水印,在“技術控”老爸的點撥下,父子倆共同研制出一種光催化劑,并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二等獎。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今后也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更多的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