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特別是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本鋰電池負極材料企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以向中國轉移部分產能。這主要與日本鋰電池材料企業的現狀有關。
日本技術在線曾在2012年02月底發表了名為《中國風險戰略》的系列研究分析文章,探討了這個問題的源頭:在日本企業能夠展現技術實力的電動汽車和電子產品等領域,兼顧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變得非常困難。引起這種困難的因素有六個:日元升值、高于他國的法人稅率、向制造業派遣勞動者的法律規制、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滯后、溫室氣體排放規制以及地震后的電力短缺。
對于引領產品開發的日本制造業企業來說,還有另外一層自身根本無法克服的因素:礦產資源過度依賴中國。這主要表現為支撐電動汽車和電子產品高性能化的鋰離子充電電池、馬達、光學鏡頭等零部件的原材料。
技術在線以鋰電池材料制造所需要的原料舉例說,在三種重要的原材料中,中國生產的稀土約占全球的97%,天然石墨約占73%,螢石約占55%。稀土在正極材料制造中可以使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得到明顯提升,且穩定性更好。使用天然石墨作為鋰離子充電電池(即俗稱的鋰電池)的負極材料可以使成本低于人造石墨。螢石是鋰離子充電電池中使用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合劑和聚偏氟乙烯(PVDF)電解質等所有氟化物的原料。
中國從政府2006年02月開始為稀土制定“出口限額”,借此管理出口量,其額度每年都在遞減。這種限制已經讓日本企業吃盡了苦頭。雖然日本企業在積極開發稀土的減量和替代技術,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顯著成效,這也使得相關零部件產品的價格大漲而顯著影響了日本產品的競爭力。而日本業界普遍認為,中國今后放寬稀土限制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中國從未改變過資源政策”。今后中國政府也很可能會對天然石墨和螢石等礦產資源實施限制。
如果這種擔心成為現實的話,最終產品的成本將被迫上漲,就難免會使得產品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為此,諸多日本鋰電池企業紛紛把產能轉移到中國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下負極材料企業:日立化成、三菱化學、JFE鋼鐵株式會社(負極材料由其旗下子公司JFE 化學生產)、東海碳素、吳羽化工、昭和電工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和電解液制造企業也在進行相應的工作。日本整個電子工業的衰退的影子從這里可以看到。